400-106-8787
400-106-878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JGJ/T 334-2014)

 二維碼 1008
發表時間:2022-10-17 16:37作者:領電智能科技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址:http://www.178wow.cn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JGJ/T 334-201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施行日期:2014年12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告
第443號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發布行業標準《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的公告

現批準《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為行業標準,編號為JGJ/T 334-2014,自2014年12月1日起實施。
本規范由我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4年6月12日



前言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2009年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制訂、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2009]88號)的要求,規范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本規范。
本規范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功能設計;5.系統配置;6.施工安裝;7.調試和試運行;8.檢測;9.驗收;10.運行和維護。
本規范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由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編制組(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王莊路1號清華同方科技廣場A座23層,郵政編碼100083)。
本規范主編單位: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
本規范參編單位:清華大學
                    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
                    上海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深圳達實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同方泰德國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康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連理工現代工程檢測有限公司
                    廣州復旦奧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廈門柏事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延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賽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賽寶(山東)實驗室
                    銘基電子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恒業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捷通機房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佛山市艾科電子工程有限公司
                    青島海爾智能家電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格瑞特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本規范主要起草人員:趙曉宇 徐珍喜 黃久松 李翠萍 吳悅明 趙濟安 陳漢民 耿望陽 敖順榮 姜文潭 張青虎 羅偉亮 王福林 姜子炎 何紅梅 李永振 馬名東 謝兵兵 楊從新 萬力 趙哲身 白幸園 趙添 王東偉 金春林 封其華 張吉禮 龔延風 朱華偉 蔡偉周 胡曉元 陳京鷺 劉燕生 吳中華
本規范主要審查人員:郭曉巖 江億 謝衛 祝敬國 程大章 張成泉 邵康文 董玉安 朱明 葉建云


1、總則

1.0.1 為保證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質量,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穩定可靠,有利于公眾健康、設備安全和建筑節能,制定本規范。

1.0.2 本規范適用于新建、擴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中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的設計、施工、調試、檢測、驗收與運行和維護。

1.0.3 建筑設備監控系統應具有可靠性、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和開放性。監控系統工程的建設,應以建筑物的功能類別、被監控設備的使用需求和工程建設規模為依據,與建設工程同步設計、施工和驗收。

1.0.4 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建設與運行維護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2、術語


2.0.1 建筑設備監控系統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
     將建筑設備采用傳感器、執行器、控制器、人機界面、數據庫、通信網絡、管線及輔助設施等連接起來,并配有軟件進行監視和控制的綜合系統。簡稱監控系統。

2.0.2 傳感器 sensor
     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并按一定規律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器件或裝置。

2.0.3 執行器 actuator
     能接收控制信息并按一定規律產生某種運動的器件或裝置。

2.0.4 控制器 controller
     能按預定規律產生控制信息,用以改變被監控對象狀況的器件或裝置。

2.0.5 人機界面 human machine interface(HMI)
     人和計算機之間傳遞和交換信息的媒介。

2.0.6 數據庫 database
     按一定的結構和組織方式存儲起來的相關數據的集合。

2.0.7 接口 interface
     不同設備之間傳輸信息的物理連接和數據交換。


3、基本規定


3.0.1 監控系統應能滿足建筑物的功能、使用環境、運營管理和能效等級等要求,并應實現設備運行安全、可靠、節能和環保。

3.0.2 監控系統工程,應由功能設計、系統配置、施工安裝、調試和試運行、檢測、驗收、運行和維護等階段組成,各階段應做好技術配合及交接。

3.0.3 被監控設備應具備監控系統要求的連接條件,各專業應做好技術配合。

3.0.4 監控系統功能設計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監控的范圍和內容。

3.0.5 監控系統應由傳感器、執行器、控制器、人機界面、數據庫、通信網絡和接口等組成。

3.0.6 監控系統配置應滿足功能設計的要求,應優先選用節能、環保的產品。列入國家淘汰產品目錄的產品不得在監控系統中使用。

3.0.7 針對項目編制的應用軟件設計應與監控系統設計同步,應用軟件的編程應與監控系統施工同步。

3.0.8 監控系統的施工安裝應以功能設計和系統配置為依據,并應便于運行和維護。

3.0.9 監控系統施工安裝后,應進行系統調試和試運行。

3.0.10 監控系統試運行后應進行檢測,且檢測結果應滿足功能設計的要求。

3.0.11 監控系統工程的施工安裝、調試和試運行、檢測和驗收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規范》GB 50606和《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GB 50339的規定執行。

3.0.12 監控系統驗收交付運行后,應定期進行維護,并應使監控系統在實際工況下的運行滿足功能設計要求。


4、功能設計


4.1 一般規定

4.1.1 監控系統的監控范圍應根據項目建設目標確定,并宜包括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給水排水、供配電、照明、電梯和自動扶梯等設備。當被監控設備自帶控制單元時,可采用標準電氣接口或數字通信接口的方式互聯,并宜采用數字通信接口方式。

4.1.2 監控系統的監控功能應根據監控范圍和運行管理要求確定,并符合下列規定:
    1 應具備監測功能;
    2 應具備安全保護功能;
    3 宜具備遠程控制功能,并應以實現監測和安全保護功能為前提;
    4 宜具備自動啟停功能,并應以實現遠程控制功能為前提;
    5 宜具備自動調節功能,并應以實現遠程控制功能為前提。

4.1.3 監控系統的監測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設備在啟停、運行及維修處理過程中的參數;
    2 應能監測反映相關環境狀況的參數;
    3 宜能監測用于設備和裝置主要性能計算和經濟分析所需要的參數;
    4 應能進行記錄,且記錄數據應包括參數和時間標簽兩部分;記錄數據在數據庫中的保存時間不應小于1年,并可導出到其他存儲介質;
    5 宜按本規范附錄A的第A.0.1條規定進行功能描述。

4.1.4 監控系統的安全保護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根據監測參數執行保護動作,并應能根據需要發出報警;
    2 應記錄相關參數和動作信息,且記錄數據應符合本規范第4.1.3條第4款的規定;
    3 宜按照本規范附錄A的第A.0.2條規定進行功能描述。

4.1.5 監控系統的遠程控制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根據操作人員通過人機界面發出的指令改變被監控設備的狀態;
    2 被監控設備的電氣控制箱(柜)應設置手動/自動轉換開關,且監控系統應能監測手動/自動轉換開關的狀態,當執行遠程控制功能時,轉換開關應處于“自動”狀態;
    3 應設置手動/自動的模式轉換,當執行遠程控制功能時,監控系統應處于“手動”模式;
    4 應記錄通過人機界面輸入的用戶身份和指令信息,記錄數據應符合本規范第4.1.3條第4款的規定;
    5 宜按本規范附錄A的第A.0.3條規定進行功能描述。

4.1.6 監控系統的自動啟停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根據控制算法實現相關設備的順序啟停控制;
    2 應能按時間表控制相關設備的啟停;
    3 應設置手動/自動的模式轉換,且執行自動啟停功能時,監控系統應處于“自動”模式;
    4 宜按照本規范附錄A的第A.0.4條規定進行功能描述。

4.1.7 監控系統的自動調節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在選定的運行工況下,應能根據控制算法實時調整被監控設備的狀態,使被監控參數達到設定值要求;
    2 應設置手動/自動的模式轉換,且執行自動調節功能時,監控系統應處于“自動”模式;
    3 應能設定和修改運行工況;
    4 應能設定和修改監控參數的設定值;
    5 宜按本規范附錄A的第A.0.4條規定進行功能描述。

4.2 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

4.2.1 監控系統對空調冷熱源和水系統的監控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下列參數:
        1)冷水機組/熱泵的蒸發器進、出口溫度和壓力;
        2)冷水機組/熱泵的冷凝器進、出口溫度和壓力;
        3)常壓鍋爐的進、出口溫度;
        4)熱交換器一二次側進、出口溫度和壓力;
        5)分、集水器的溫度和壓力(或壓差);
        6)水泵進、出口壓力;
        7)水過濾器前后壓差開關狀態;
        8)冷水機組/熱泵、水泵、鍋爐、冷卻塔風機等設備的啟停和故障狀態;
        9)冷水機組/熱泵的蒸發器和冷凝器側的水流開關狀態;
        10)水箱的高、低液位開關狀態。
    2 應能實現下列安全保護功能:
        1)根據設備故障或斷水流信號關閉冷水機組/熱泵或鍋爐;
        2)防止冷卻水溫低于冷水機組允許的下限溫度;
        3)根據水泵和冷卻塔風機的故障信號發出報警提示;
        4)根據膨脹水箱高、低液位的報警信號進行排水或補水;
        5)冰蓄冷系統換熱器的防凍報警和自動保護。
    3 應能實現下列遠程控制功能:
        1)水泵和冷卻塔風機等設備的啟停;
        2)調整水閥的開度,并宜監測閥位的反饋;
        3)應通過設備自帶控制單元實現冷水機組/熱泵和鍋爐的啟停。
    4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啟停功能:
        1)按順序啟停冷水機組/熱泵、鍋爐及相關水泵、閥門、冷卻塔風機等設備;
        2)按時間表啟停冷水機組/熱泵、水泵、閥門和冷卻塔風機等設備。
    5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調節功能:
        1)當空調水系統總供、回水管之間設置旁通調節閥時,自動調節旁通閥的開度,且保證冷水機組允許的最低冷水流量;
        2)當冷卻塔供、回水總管之間設置旁通調節閥時,自動調節旁通閥的開度,且保證冷水機組允許的最低冷卻水溫度;
        3)設定和修改供冷/供熱/過渡季工況;
        4)設定和修改供水溫度/壓力的設定值。
    6 宜能實現下列自動調節功能:
        1)自動調節水泵運行臺數和轉速;
        2)自動調節冷卻塔風機運行臺數和轉速;
        3)自動調節冷水機組/熱泵/鍋爐的運行臺數和供水溫度;
        4)按累計運行時間進行被監控設備的輪換。

4.2.2 監控系統對空調機組的監控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下列參數:
        1)室內、室外空氣的溫度;
        2)空調機組的送風溫度;
        3)空氣冷卻器/加熱器出口的冷/熱水溫度;
        4)空氣過濾器進出口的壓差開關狀態;
        5)風機、水閥、風閥等設備的啟停狀態和運行參數;
        6)冬季有凍結可能性的地區,還應監測防凍開關狀態。
    2 應能實現下列安全保護功能:
        1)風機的故障報警;
        2)空氣過濾器壓差超限時的堵塞報警;
        3)冬季有凍結可能性的地區,還應具有防凍報警和自動保護的功能。
    3 應能實現下列遠程控制功能:
        1)風機的啟停;
        2)調整水閥的開度,并宜監測閥位的反饋;
        3)調整風閥的開度,并宜監測閥位的反饋。
    4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啟停功能:
        1)風機停止時,新/送風閥和水閥連鎖關閉;
        2)按時間表啟停風機。
    5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調節功能:
        1)自動調節水閥的開度;
        2)自動調節風閥的開度;
        3)設定和修改供冷/供熱/過渡季工況;
        4)設定和修改服務區域空氣溫度的設定值。

4.2.3 監控系統對新風機組的監控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下列參數:
        1)室外空氣的溫度;
        2)機組的送風溫度;
        3)空氣冷卻器、空氣加熱器出口的冷、熱水溫度;
        4)空氣過濾器進出口的壓差開關狀態;
        5)風機、水閥、風閥等設備的啟停狀態和運行參數;
        6)冬季有凍結可能性的地區,還應監測防凍開關狀態。
    2 應能實現下列安全保護功能:
        1)風機的故障報警;
        2)空氣過濾器壓差超限時的堵塞報警;
        3)冬季有凍結可能性的地區,還應具有防凍報警和自動保護的功能。
    3 應能實現下列遠程控制功能:
        1)風機的啟停;
        2)調整水閥的開度,并宜監測閥位的反饋;
        3)調整風閥的開關,并宜監測閥位的反饋。
    4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啟停功能:
        1)風機停止時,新風閥和水閥連鎖關閉;
        2)按時間表啟停風機。
    5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調節功能:
        1)自動調節水閥的開度;
        2)設定和修改供冷/供熱/過渡季工況;
        3)設定和修改送風

4.2.4 監控系統對風機盤管的監控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下列參數:
        1)室內空氣的溫度和設定值;
        2)供冷、供熱工況轉換開關的狀態;
        3)當采用干式風機盤管時,還應監測室內的露點溫度或相對濕度。
    2 應能實現下列安全保護功能:
        1)風機的故障報警;
        2)當采用干式風機盤管時,還應具有結露報警和關閉相應水閥的保護功能。
    3 應能實現風機啟停的遠程控制。
    4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啟停功能:
        1)風機停止時,水閥連鎖關閉;
        2)按時間表啟停風機。
    5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調節功能:
        1)根據室溫自動調節風機和水閥;
        2)設定和修改供冷/供熱工況;
        3)設定和修改服務區域溫度的設定值,且對于公共區域的設定值應具有上、下限值。
    6 宜能根據服務區域是否有人控制風機的啟停。

4.2.5 監控系統對通風設備的監控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下列參數:
        1)通風機的啟停和故障狀態;
        2)空氣過濾器進出口的壓差開關狀態。
    2 應能實現下列安全保護功能:
        1)當有可燃、有毒等危險物泄漏時,應能發出報警,并宜在事故地點設有聲、光等警示,且自動連鎖開啟事故通風機;
        2)風機的故障報警;
        3)空氣過濾器壓差超限時的堵塞報警。
    3 應能實現風機啟停的遠程控制。
    4 應能實現風機按時間表的自動啟停。
    5 宜能實現下列自動調節功能:
        1)在人員密度相對較大且變化較大的區域,根據CO2濃度或人數/人流,修改最小新風比或最小新風量的設定值;
        2)在地下停車庫,根據車庫內CO濃度或車輛數,調節通風機的運行臺數和轉速;
        3)對于變配電室等發熱量和通風量較大的機房,根據發熱設備使用情況或室內溫度,調節風機的啟停、運行臺數和轉速。

4.2.6 監控系統對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的監控功能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采用電加熱器時,應具有無風和超溫報警及相應斷電保護功能;
    2 當房間采用輻射式供冷末端時,應監測室內露點溫度或相對濕度,并應具有結露報警和連鎖關閉相應水閥的保護功能;
    3 當冬夏季需要改變送風方向和風量時,送風口執行器應能根據供冷、供熱工況進行調節。

4.3 給水排水

4.3.1 監控系統對給水設備的監控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下列內容:
        1)水泵的啟停和故障狀態;
        2)供水管道的壓力;
        3)水箱(水塔)的高、低液位狀態;
        4)水過濾器進出口的壓差開關狀態。
    2 應能實現下列安全保護功能:
        1)水泵的故障報警功能;
        2)水箱液位超高和超低的報警和連鎖相關設備動作。
    3 應能實現水泵啟停的遠程控制。
    4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啟停功能:
        1)根據水泵故障報警,自動啟動備用泵;
        2)按時間表啟停水泵;
        3)當采用多路給水泵供水時,應能依據相對應的液位設定值控制各供水管的電動閥(或電磁閥)的開關,并應能實現各供水管之電動閥(或電磁閥)與給水泵間的連鎖控制功能。
    5 宜實現下列自動調節功能:
        1)設定和修改供水壓力;
        2)根據供水壓力,自動調節水泵的臺數和轉速;
        3)當設置備用水泵時,能根據要求自動輪換水泵工作。

4.3.2 監控系統對排水設備的監控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下列參數:
        1)水泵的啟停和故障狀態;
        2)污水池(坑)的高、低和超高液位狀態。
    2 應能實現下列安全保護功能:
        1)水泵的故障報警功能;
        2)污水池(坑)液位超高時發出報警,并連鎖啟動備用水泵。
    3 應能實現水泵啟停的遠程控制。
    4 應能實現下列自動啟停功能:
        1)根據水泵故障報警自動啟動備用泵;
        2)根據高液位自動啟動水泵,低液位自動停止水泵;
        3)按時間表啟停水泵。

4.3.3 監控系統應能監測生活熱水的溫度,宜監控直飲水、雨水、中水等設備的啟停。

4.4 供配電

4.4.1 監控系統對高壓配電柜的監測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進線回路的電流、電壓、頻率、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功率因數和耗電量;
    2 應能監測饋線回路的電流、電壓和耗電量;
    3 應能監測進線斷路器、饋線斷路器、母聯斷路器的分、合閘狀態;
    4 應能監測進線斷路器、饋線斷路器和母聯斷路器的故障及跳閘報警狀態。

4.4.2 監控系統對低壓配電柜的監測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進線回路的電流、電壓、頻率,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功率因數和耗電量,并宜能監測進線回路的諧波含量;
    2 應能監測出線回路的電流、電壓和耗電量;
    3 應能監測進線開關、重要配出開關、母聯開關的分、合閘狀態;
    4 應能監測進線開關、重要配出開關和母聯開關的故障及跳閘報警狀態。

4.4.3 監控系統對干式變壓器的監測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干式變壓器的運行狀態和運行時間累計;
    2 應能監測干式變壓器超溫報警和冷卻風機故障報警狀態。

4.4.4 監控系統對應急電源及裝置的監測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柴油發電機組工作狀態及故障報警和日用油箱油位;
    2 應能監測不間斷電源裝置(UPS)及應急電源裝置(EPS)進出開關的分、合閘狀態和蓄電池組電壓;
    3 應能監測應急電源供電電流、電壓及頻率。

4.5 照明

4.5.1 監控系統對照明的監測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室內公共照明不同樓層和區域的照明回路開關狀態;
    2 應能監測室外庭院照明、景觀照明、立面照明等不同照明回路開關狀態;
    3 宜能監測室內外的區域照度。

4.5.2 監控系統對照明的遠程控制功能應能實現主要回路的開關控制。

4.5.3 監控系統對照明的自動啟停功能應能按照預先設定的時間表控制相應回路的開關。

4.5.4 監控系統對照明的自動調節功能宜包括下列內容:
    1 設定場景模式;
    2 修改服務區域的照度設定值;
    3 啟停各照明回路的開關或調節相應燈具的調光器。

4.6 電梯與自動扶梯

4.6.1 監控系統對電梯與自動扶梯的監測功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電梯和自動扶梯的啟停、上下行和故障狀態;
    2 宜能監測電梯的層門開門狀態和樓層信息;
    3 宜能監測自動扶梯有人/無人狀態和無人時的運行狀態。

4.6.2 監控系統應能監測電梯與自動扶梯的故障報警狀態。

4.7 能耗監測

4.7.1 建筑設備能耗監測功能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監測電、自來水、蒸汽、熱水、熱/冷量、燃氣、油或其他燃料等的消耗量;
    2 宜對大型設備有關能源消耗和性能分析的參數進行監測;
    3 用于計費結算的電、水、熱/冷、蒸汽、燃氣等表具,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4.7.2 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備的能耗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冷熱源機房的總燃料消耗量、耗電量、補水量、熱/冷量、蒸汽量或熱水量;
    2 當采用地下水地源熱泵時,應能監測地下水的抽水量和回灌量。

4.7.3 給水排水設備的能耗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生活熱水消耗的熱量和燃料量;
    2 應能監測總給水量、生活熱水量和中水量。

4.7.4 低壓配電分支回路的能耗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監測下列低壓配電分支回路的照明和電源插座耗電量:
        1)建筑公共區的照明和應急照明;
        2)建筑功能區的照明和電源插座;
        3)室外景觀照明。
    2 應能檢測下列低壓配電分支回路用電設備的耗電量:
        1)暖通空調設備;
        2)給水排水設備;
        3)電梯和自動扶梯。

4.7.5 建筑內的信息系統中心機房、洗衣房、廚房餐廳、游泳池、健身房等區域的用電應單獨監測,其中大型設備的用電宜單獨監測。

4.7.6 能耗監測信息應記錄,且記錄數據應符合本規范第4.1.3條第4款的規定,數據采集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1h。

4.8 管理功能

4.8.1 集中監控的人機界面應根據運行管理的需要和被監控設備的物理分布設置。

4.8.2 集中監控的人機界面和數據庫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選擇某一時刻或某一時間段的數值以單點、曲線或報表方式顯示;
    2 顯示界面應為中文;
    3 應設置手動/自動的模式轉換,且能修改和顯示當前模式;
    4 應能選擇某一區域或類別設備,顯示監測信息、修改遠程控制指令、設定運行時間表和運行工況;
    5 宜能顯示各被監控設備的性能規格、安裝位置與連接關系,連續運行時間和維修記錄;
    6 宜具備自診斷、自動恢復和故障報警等功能;
    7 宜能打印監測信息。

4.8.3 當多個操作源控制同一被監控設備時,應明確該設備的控制權限歸屬,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同一時刻被監控設備應只接受唯一操作源的控制;
    2 被監控設備應優先執行安全保護功能的指令;
    3 應記錄當前控制被監控設備的操作源,并應在人機界面上顯示;
    4 宜按本規范附錄A的第A.0.5條規定進行功能描述。

4.8.4 監控系統應采取安全措施,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用戶的操作權限設計應符合管理要求;
    2 當需通過互聯網接入進行遠程監控時,應設置網絡安全措施;
    3 應根據建筑功能和被監控設備重要性提出冗余設計要求。

4.8.5 監控系統與相關建筑智能化系統之間進行關聯監控時,應遵守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優先原則。

4.8.6 監控系統與智能化集成系統的關聯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為智能化集成系統提供設備監測參數、遠程控制操作人員信息和能耗累計數據;
    2 可接受智能化集成系統發出的運行模式和操作指令進行設備控制,并應記錄指令信息。

4.8.7 監控系統宜為其他智能化系統提供設備監測參數、操作信息和能耗累計數據等信息。

4.8.8 監控系統可為公共建筑能耗遠程監測系統提供能耗累計數據。


5、系統配置


5.1 一般規定

5.1.1 監控系統的配置應包括下列內容:
    1 確定傳感器、執行器和控制器的種類、型號、數量和分布;
    2 確定控制算法的分布;
    3 確定人機界面和數據庫的性能參數、數量和分布;
    4 確定系統的網絡結構和網絡設備的分布;
    5 確定接口的種類、數量、方式和內容;
    6 完成輔助設施設計;
    7 完成系統配置文件。

5.1.2 監控系統的配置除應實現本規范第4章的各項功能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統一配置傳感器、執行器、控制器、人機界面、通信網絡和接口;
    2 應符合使用環境中的電磁兼容要求;
    3 宜采用容易擴展、維護和升級的網絡及設備。

5.1.3 監控系統應根據本規范第4.8.4條規定的配置權限,管理設備和網絡安全設備。

5.1.4 監控系統配置文件應包括下列內容:
    1 設計說明;
    2 系統圖;
    3 監控原理圖;
    4 監控點表;
    5 平面圖;
    6 安裝大樣圖;
    7 監控機房、豎井設備平面布置圖;
    8 控制器箱內設備布置和配線連接圖;
    9 控制算法配置表;
    10 設備材料表;
    11 接口文件。

5.2 傳感器和執行器

5.2.1 傳感器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確定傳感器的種類、數量、測量范圍、測量精度、靈敏度、采樣方式和響應時間;
    2 當多項功能選取由一個傳感器完成時,該傳感器應同時實現各項功能需求的最高要求;
    3 當以安全保護和設備狀態監測為目的時,宜選用開關量輸出的傳感器;
    4 傳感器應提供標準電氣接口或數字通信接口,當提供數字通信接口時,其通信協議應與監控系統兼容;
    5 經過傳感、轉換和傳輸過程后的測量精度應滿足功能設計的要求;
    6 應符合功能設計中的安裝位置要求,并應滿足產品的安裝要求;
    7 應根據傳感器的安裝環境選擇保護套管和相應的防護等級;
    8 宜預留檢測用傳感器的安裝條件。

5.2.2 溫度、濕度傳感器應布置在能反映被測區域參數的部位,且附近不應有熱源和濕源,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風道和水道溫度傳感器應保證插入深度;
    2 壁掛式空氣溫度傳感器應布置在空氣流通、能反映被測空間空氣狀態的部位,不應布置在陽光直射處和靠近風口處;
    3 與風機盤管和變風量末端等設備配套使用的壁掛式空氣溫度傳感器,應布置在能反映其對應設備服務區域溫度的部位;
    4 對于大空間場所,宜均勻布置多個空氣溫度、濕度傳感器;
    5 室外溫度、濕度傳感器應布置在能真實反映室外空氣狀態的位置,不應布置在陽光直射的部位和靠近新風口、排風口的部位,并宜采用氣象測量用室外安裝箱;
    6 當不具備布置條件時,可采用非接觸式傳感器。

5.2.3 壓力(壓差)傳感器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測壓點應選在直管段上流動穩定的地方,測量液體時,安裝孔應設在管道下部;測量氣體時,安裝孔應設在管道上部;
    2 在同一水系統上布置的壓力(壓差)傳感器宜處在同一標高上;
    3 水管壓差傳感器的兩端接管應連接在水流速較穩定的管路上;
    4 測量流體管網最不利點壓力時,宜選擇在管網主要分支處進行多點布置;
    5 風道壓力傳感器,應布置在空氣均勻混合的直風道內,不宜布置在空氣處理設備內部。

5.2.4 氣體傳感器應布置在氣體容易積聚、能反映被測區域氣體濃度的位置。

5.2.5 流量傳感器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耐受管道介質最大壓力;
    2 當無法采用接觸式測量時,宜采用超聲波流量計;
    3 安裝位置應滿足產品所要求的安裝條件;
    4 宜選用具有較低水流阻力的產品。

5.2.6 插入風道內的風速傳感器,應布置在空氣均勻混合的直風道內;不宜布置在空氣處理設備內部。

5.2.7 當液位傳感器用于臟污液體以及在環境溫度下易結晶、結凍的液體時,不宜采用浮子(球)式液位計。

5.2.8 能耗監測傳感器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用于經濟結算的水、電、氣和冷/熱量表應通過計量檢定;
    2 宜選用具有瞬時值和累計值輸出的傳感器。

5.2.9 執行器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確定執行器的種類、反饋類型、調節范圍、調節精度和響應時間;
    2 執行器應提供標準電氣接口或數字通信接口;當提供數字通信接口時,其通信協議應與監控系統兼容;
    3 經過轉換、傳輸和動作過程后的調節精度應滿足設計要求;
    4 執行器的安裝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滿足產品動作空間和檢修空間的要求;
    5 當采用電機驅動的執行器時,應具有限位保護。

5.2.10 閥門執行器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僅用于設備通斷或水路切換時,應采用電動通斷閥;
    2 當需對閥門進行連續調節時,宜采用電動調節閥;
    3 執行器的輸出力(或力矩)應使閥門在最大關閉壓差下可靠開啟和閉合;
    4 電動調節閥的選擇,應根據工藝條件、流體特性、調節系統要求及調節閥管道連接形式等因素確定;
    5 宜選用帶有電源故障復位功能的閥門執行器,并應根據工藝要求確定斷電時位置。

5.2.11 風閥執行器的輸出扭矩應使風閥在最大風壓下可靠開啟和關閉;當風閥面積過大時,可選多臺執行器并聯工作。

5.2.12 變頻器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變頻器的規格型號應按負載的負荷特性和電機的額定電流選擇;
    2 并聯運行的風機或水泵應同時設置變頻器,且頻率應同步調節;
    3 宜選擇帶有防電磁干擾措施的環保產品。

5.2.13 電加熱器宜采用通斷量輸出的方式進行控制,當調節精度要求較高時,可采用高頻脈沖通斷比的方式進行控制。當采用電加熱器時,應具備高溫和無風保護功能,并應在沒有氣流或溫度過高時自動關閉電加熱器電源。

5.3 控制器

5.3.1 控制器硬件的實現方案應根據本規范第4章的要求進行確定。

5.3.2 控制器硬件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可靠接收和發出信息;
    2 應能運行安全保護、自動啟停和自動調節功能的控制算法;
    3 宜采用分布控制方式;
    4 對功能需求較固定的被監控設備,宜選用專用控制器。

5.3.3 控制器硬件應保證其在支持最大監控點數規模下滿足設計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處理器的性能應支持安裝的軟件,并應滿足監控功能的實時性;
    2 應能提供標準電氣接口或數字通信接口;
    3 中央處理器中的隨機存取存儲器應具備滿足要求時長的斷電保護功能;
    4 應能獨立運行控制算法;
    5 應具備斷電恢復后能自動恢復工作的功能;
    6 宜具有可視的故障顯示裝置。

5.3.4 專用控制器除應符合本規范第5.3.3條的要求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能實現被監控對象的監控功能;
    2 外殼的防護等級應滿足安裝環境的要求;
    3 控制程序宜能修改。

5.3.5 通用控制器除應符合本規范第5.3.3條的要求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為用戶提供自由編程功能;
    2 應能提供時間日程表功能、報警管理功能和數據存儲功能;
    3 宜能提供通用輸入端口和通用輸出端口;
    4 可擴展的輸入/輸出模塊應采用模塊化結構。

5.3.6 有標準電氣信號接線端口的通用控制器應安裝在控制器箱內,且控制器箱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控制器箱宜布置在靠近被監控設備的區域,也可按需求布置在現場指定區域;
    2 控制器箱內環境應能保證控制器的可靠工作,布置在特殊環境的控制器箱應具備相應的防護等級;
    3 控制器箱內空間應便于接線、安裝設備操作;
    4 控制器箱內應設置接線端子排;
    5 控制器箱內的電源應滿足控制器及執行器的供電要求;
    6 控制器箱門上應設置控制器箱內配線連接圖,并宜設置用于放置維護資料的措施。

5.3.7 被監控設備電氣控制箱(柜)應按功能設計要求配置相應的手動/自動轉換開關、監控接點和接線端子。

5.3.8 控制器箱可與被監控設備的電氣控制箱(柜)合并設置,合用的電氣控制箱(柜)還應符合相關的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要求。

5.4 人機界面和數據庫

5.4.1 人機界面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根據本規范第4章中對監控功能及管理功能的規定,統一配置人機界面的顯示內容、個數和安裝位置;
    2 對監測位置和操作源位置相同的各項功能需求,宜采用同一個人機界面實現。

5.4.2 數據庫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根據本規范第4.2~4.7節的監測功能規定,配置數據庫的存儲內容和存儲容量;并應根據本規范第4.8節的管理功能規定,配置數據庫的數量和安裝位置;
    2 數據庫的總體配置應保證各項記錄數據的保存時間,并應滿足本規范第4.8節的規定;
    3 當系統中有多個數據庫時,各個數據庫的時鐘應同步;
    4 數據庫應能根據管理要求,同步控制器和人機界面的時間;
    5 應具有訪問權限管理功能;
    6 數據庫軟件應提供報表、趨勢圖、歷史曲線等編輯軟件;
    7 宜具有熱備份功能。

5.4.3 當具有集中監控管理要求時,集中監控的人機界面和數據庫宜安裝在監控計算機上。監控計算機應根據本規范第4.8.2條的要求選擇處理性能相適應的工業型或辦公用微機,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硬件配置應能支持所選用的操作系統軟件;
    2 應帶有通信設備和網絡接口,接口帶寬和速率應滿足所有服務器和客戶機信息交互所需要的響應速度;
    3 硬盤容量應滿足軟件運行和數據庫存儲的要求;
    4 顯示器的大小和分辨率應滿足功能要求的信息圖像和文字量的要求,并應在距離顯示器1.5m處能清晰顯示。

5.5 網絡和接口

5.5.1 網絡和接口應根據傳感器、執行器、控制器、人機界面和數據庫的分布,以及功能需求中對各設備之間的數據信息關聯關系進行設計,并應保證各項數據傳輸要求的安全、可靠、及時實現。

5.5.2 網絡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整個系統網絡宜采用同一種通信協議;當采用兩種及以上通信協議時,應配置網關或通信協議轉換設備;
    2 網絡結構、網絡傳輸距離、網絡能夠連接設備的數量、網段劃分、電氣連接方式,應滿足所采用的通信技術的要求;
    3 網絡設備端口容量應滿足網絡結構要求。

5.5.3 當選用無線網絡時,信號的發射與接收應滿足使用要求。采用無線網絡的終端設備的安裝位置和供電方式,應確保信號發射與接收穩定可靠。

5.5.4 配置接口時應明確下列內容:
    1 供電方式;
    2 傳輸介質和連接方式;
    3 通信協議說明;
    4 通過接口傳輸的具體內容;
    5 涉及接口工作雙方的責任界面;
    6 接口測試內容。

5.5.5 當傳感器、執行器和控制器提供標準電氣接口時,傳感器和執行器宜采用信號線纜和一對一配線方式連接控制器的輸入輸出端口。

5.5.6 當傳感器、執行器和控制器提供數字通信接口時,通信協議應符合本規范第5.5.2條第1款的規定。

5.5.7 當被監控設備自帶控制單元時,宜采用數字通信接口方式與監控系統互聯,且通信協議應符合本規范第5.5.2條第1款的規定,并不宜重復設置傳感器和執行器。

5.5.8 監控系統與其他建筑智能化系統關聯時,應配置與其他建筑智能化系統進行數據通信的接口。

5.6 系統輔助設施

5.6.1 監控系統的輔助設施設計內容應包括供電、線纜類型、敷設方式、防雷與接地。

5.6.2 監控系統的供電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數據庫和集中監控的人機界面應配置不間斷電源裝置,其容量不應小于用電容量的1.3倍,其供電時間不宜少于30min;
    2 控制器和傳感器宜配置不間斷電源裝置;采用無線通信的傳感器和控制器的供電方式應滿足使用要求;
    3 執行器宜采用現場供電的方式;當執行器采用220V及以上交流電驅動時,應配置具有手動/自動轉換開關的電氣控制箱(柜),并應在電氣控制箱(柜)內預留供控制器使用的輔助觸點和端子排,控制點應為無源干接點;
    4 控制器供電電源質量不應受到電磁諧波干擾;
    5 控制器與現場被監控設備應由不同回路供電。

5.6.3 監控系統的線纜類型與敷設方式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根據系統設備位置確定線纜路由;
    2 信號線纜應根據控制信號傳輸距離、抗電磁干擾性能和冗余備用等因素進行選擇,并應滿足所采用的通信技術的要求;
    3 信號線纜宜采用屏蔽線纜,且截面不應小于0.75mm2;
    4 供電線纜的選擇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16的規定,向傳感器供電的電纜截面不宜小于0.75mm2;
    5 金屬導管或金屬槽盒內,線纜的總截面積不宜超過其截面積的40%。

5.6.4 監控系統的防雷與接地設計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GB 50343的規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控制器箱金屬外殼、金屬導管、金屬槽盒和線纜屏蔽層,均應可靠接地;
    2 當信號線纜和供電線纜由室外引入室內時,應配置信號和電源的電涌保護器。

5.6.5 安裝計算機設備和數據庫的機房環境應滿足設備正常工作的要求。

5.6.6 具有集中管理功能的人機界面宜設置在智能化系統總控室。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上一頁 1 下一頁
掃描進入移動站
掃描進入公眾號
領電智能科技提供LDN2000一體化節能控制柜、傳統控制柜、智能控制器、人機觸摸屏、余壓控制系統,是低壓配電柜設備廠家,榮獲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榮譽稱號;
領電采用輸配電設備智能化運維管理系統,對建筑物或建筑群內的空調、供配電、冷熱源、給排水、通風等系統進行集中監測與控制,保障大廈正常運行。